衣者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7-11-10 10:21

家長投資孩子補習、學才藝 可能犧牲更重要的親子時間

教改二十年,我們究竟改變了多少
在近期網路瘋傳的《私奔》一文中道盡了中台兩地孩子的心聲,短短不到四百字的短篇小文,最後卻寫出主角最深的恐懼「考不好後,怕家長不諒解」。其實更點出親子之間那個永遠的隔閡:「孩子,爸媽為你好,你一定要認真讀書考高分才行」。然而,親愛的家長,在要求孩子高分上榜的同時,你又了解了孩子多少?
成績=未來
東亞的家長眼中,成績就等於未來,於是投資孩子不能等,有能力的家長總是抱著「孩子我不希望你輸在起跑點」的心態投資自己的孩子去補習、學才藝。然而,家長們卻很少聆聽孩子們的想法,他們的答案總是同一套:你以後就會知道爸媽這樣投資你是在幫助你。
不過在這類家庭中通常都會失去「親人的味道」,這味道是失去之後才會警覺到的,而卻也是最難以追回的一個滋味。
短小說《私奔》中,主角以愛上了一個四十多歲全身刺青、吸毒、濫情、無人生目的的男人為起始,不過就是留了這樣的遐想讓讀者深思孩子的心意。這也多是家長們對孩子最深的恐懼「孩子,你成績不好了,就會變成這個模樣」,並且常常如此告誡自己的孩子。
然而我們社會中,真正從一而終的以自己前半輩子所學來當作職業的,又有多少呢?
好成績≠未來
求學階段的好成績,不見得會讓孩子擁有好的人際關係。偏偏,人際關係才是人生最大哲學,而這個卻只能在求學階段中與同學琢磨才能從中掠取一二。
今年高畑充希主演的日劇《過度保護的加穗子》中隱約的討論到了這幾個議題:父母過度保護、除了求學沒有其他的經驗。劇中主角加穗子由爸爸走後門協助求職,但失敗後,媽媽竟卻直接說道,「其實嫁個好人家也很重要,不如我們來修習新娘課程吧!」
我們很難能安穩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度過人生,這才是最現實的問題。然而我們對於孩子的學習,似乎就是只有要求高分、好學校,以為擁有這些才會有好人生。
學習的真諦
當然我們也不能全然否認學習必須有一定的層度才行,也就是基本的生活能力比如語言邏輯、數學運算、自然科學等都應該達成一定的指標,才能降低孩子在成長後完全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十年前筆者曾經遇見過一位布農族的孩子,當時他與我提到:「我阿祖在山上只要種玉米就可以過活了,我每天只要吃八支玉米就會飽了!族人抓到山豬都會分肉給我們,我不擔心沒有肉吃。」
我笑笑的問了他:「那你不用吃飯嗎?」「白米哪裡來呢?」「那你不出門嗎?交通費怎麼辦?」「耕作難道都不需要農具?」
這看起來像是師生瞎聊胡謅的過程,其實這就是思辨。思辨加上負責、為人處事態度,這三大神器才是真正的謀生工具。
只是有多少老師、家長與政策制定者能夠體悟到這三者的重要性,重新省思大量的考試、練習卷是否能夠架構出孩子的好人生。
孩子的小太陽
孩子跟大人有許多地方不一樣,但是有一件事情卻完全相同,那就是大人會「想」,小孩子也會「想」。小孩子些事情想不透,發生困惑,很自然的就會向父母傾訴。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孩子,讓孩子自己再想想:這就是現代家庭所重視的「親子溝通」。 (林良, 2015)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的養分其實還是家人的關懷,而不是成績的高低。然而,在投資孩子學習的同時,其實親子之間已經喪失了很多相處的時間,更甭提到親子溝通這件事情。也之所以《私奔》這篇短文能夠在短時間內流竄網路,原因也不過就是失去了親子的溝通管道。
主角以最激烈的筆法寫出這樣的短信,其後再挑戰父親是否有耐性讀完整封信,發現自己是為了怕被責罵躲到同學家中,同時期待爸爸像自己小時候一樣能夠以溫暖的心面對彼此的錯誤。這與林良《爸爸的十六封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林良如小太陽一樣用信溫暖孩子的心,而《私奔》這篇短小說中的女兒是需要小太陽的溫暖而寫下晦暗的這一封信。
小結
每個孩子都需要溫暖的太陽與必要的小雨,家長真的必須得從加班、工作、勞務中多撥點時間去陪伴,才能給予孩子必要的滋潤與關懷。這才能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失去了,就永遠追不回來,尤其是在繁忙生活中相形漸遠的親子距離。
品牌咖啡廣告台詞說:「再忙也要跟你喝一杯咖啡。」僅期許各位也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的孩子,談談彼此的心聲、了解彼此。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