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衣者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7-11-04 08:57
日月潭火燒栲果實漸熟 山區居民零食野味
秋末冬初是殼斗科植物錐果成熟季節,像是小西氏石櫟外型討喜,常見遊客撿拾收藏;但也有些樹種的果實可以食用,譬如大葉苦櫧或火燒栲等,堪稱為台灣原生栗子,吃起來像花生米,是早期山區居民或村童的重要零嘴。
其中火燒栲因分布普遍、四處可見,且果熟後會自動掉落地面,以前山村婦女常會提個袋子往林子裡穿梭,「撿栲仔(柯仔)籽」也是種樂趣。
日月潭附近山區,有火燒栲分布的地方包括土亭仔貓頭鷹步道、孔雀園與蔣公銅像下方的松柏崙步道,以及水蛙頭步道路旁;此外,魚池鄉大雁、五城村以及鄉公所後方魚池尖的頂峰、司馬按與番仔田對面山,也有不少火燒栲老樹。
植物的開花結果有豐、歉年之分,往往同1棵樹今年果實纍纍,明年卻是稀稀疏疏,所以哪兒多、哪兒少?有時要靠點運氣。此刻正是果期,日月潭邊部分植株結果的情況不錯,大約再過1、2個禮拜會開始掉落,熟門熟路的在地民眾,早已躍躍欲試。
生長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火燒栲,屬殼斗科喬木,葉面翠綠、葉背密生鐵鏽褐色之痂鱗,遠望如火在燒在烤,故名。其樹型高大、春天花期時花序密集,看起來也相當壯觀,是山區賞花的另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