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衣者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7-10-29 09:29
台灣邦交國不斷減 學者:中國財大氣粗懲罰主導
蔡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緊張,其他國家與台灣陸續傳出斷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泉忠在新書《誰是中國人:透視台灣人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指出,當今「中國崛起」,北京當局憑藉著早已與台灣發生逆轉的經濟力量和國際影響力,確實有足夠的能力讓台灣的邦交國數量歸零,認為今年6月發生的「台巴斷交」戲碼,也是北京當局主導。
不過林泉忠認為,北京這種財大氣粗的懲罰式舉措,充其量只能打擊蔡英文政府的民望和政績,並不能改善台灣社會對中國的離心力,甚至會產生反效果。
林泉忠說,1949年後國共分治台灣海峽兩岸以來,延續了超過70年的兩岸關係走到今天,日益凸顯兩大特徵,首先是兩岸關係越來越脆弱,尤其是 「中國崛起」後兩岸力量日趨懸殊之下;第二,兩岸關係的主導權依然握在中國手裡,且中國可操控的空間越來越大。他坦言,在此新的兩岸環境變化驅使下,台灣的國際空間日益縮小,似乎越來越難以避免。
但林泉忠認為,中國若認為台灣邦交國歸零,就離兩岸統一不遠,恐怕就是嚴重誤讀了經歷過民主化、本土化與「太陽花學運」的台灣社會。
林泉忠指出,當今「中國崛起」,北京當局憑藉著早已與台灣發生逆轉的經濟力量和國際影響力,確實有足夠的能力讓台灣的邦交國數量歸零,但這不能改善台灣社會對中國的離心力,甚至會產生反效果。
他認為,從民調看來,台灣社會似乎已做好「沒有邦交國」的心理準備,失去巴拿馬後,台灣僅剩的20個邦交國,除了梵蒂岡外,都是一些國力和人口比台灣小、且不具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他認為,現從存的20個邦交國,台灣都是以「中華民國」名義維持雙方的外交關係看來,行政院前院長游錫堃曾說乾脆以「台灣」之名取代「中華民國」、重建對外關係的論調,正揭示北京當局不承認含有「中國」意涵的「中華民國」此舉,正是使台灣社會越來越「本土」且「傾獨」的結構性原因之一。
他說,北京當局主導的「台巴斷交」戲碼,一方面可能產生打擊蔡英文政府威信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造成進一步失去台灣民心的反效果,折射出北京當局在有效爭取台灣人民歸心議題,近70年來一直陷於不得其門而入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