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ant 發達集團專員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7-08 17:27

中國為何溢價買資源?

中國為何溢價買資源?

中石化與中石油開始了第二輪收購。在這兩家公司上市之初,進行的是國內上下游企業的並購,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壟斷地位,目前開始的第二輪收購是國際範圍內的資源並購。
起始於數年前的資源並購,因為兩個因素大大加快。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從高位回調,中國巨額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在國內受到嚴厲指責,國有企業在套期保值上發生巨額虧損,國際資源類公司有意引入新的股東,種種因素結合在一起,使中國從去年以來掀起收購與並購國際資源類企業的熱潮。
6月24日,中石油宣布,通過下屬子公司與新加坡吉寶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吉寶油氣服務有限公司達成附生效條件的協議,將收購吉寶公司所持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全部股份。
時隔一天,中石化宣布,集團下屬國際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與Addax達成現金收購協議,將以每股52.8加元收購Addax全部發行在外普通股,收購總價為82.7億加元,約合72.4億美元。
6月30日,在伊拉克政府2003年以來首次大型能源招標,中石油和BP組成的財團贏得了伊拉克最大油田魯邁拉油田的20年服務合同。與此同時,媒體披露,中石油集團計劃以170億美元的報價競購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 YPF SA)旗下的阿根廷子公司YPF75%的股份。從開採、煉油到服務,中國石油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合並對象。
僅從商業邏輯上看,中國公司為這些收購案中支付的溢價過高。中石油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權的收購價比5月22日的收市價5.04新元溢價約24%;中石化收購Addax的價格較6月23日多倫多証交所Addax收盤價高16%,較6月8日Addax公布潛在並購消息前的收盤價有33%溢價。市場人士質疑,中石化為Addax已探明儲量的原油支付價格是每桶34美元,遠遠超過非洲原油交易價格與現在最為接近的2007年,此類產品每桶14.4美元的價格,中石化支付了一倍以上的溢價。不僅如此,中石油-BP答應了伊拉克石油部提出的扣除投資成本後每桶油報酬為2美元的條件,如此低的報價導致其他競標公司全部退出。
中石化對外界質疑的回應是,對Addax石油公司的收購是一次“轉型收購”,“相信此次收購符合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戰略目標,有利於增強公司在西非和伊拉克的實力,加快全球化發展步伐,優化海上油氣資產結構。”
這是獨特的中國式解釋,潛台詞是,這是戰略收購,戰略收購價格是次要因素。中石化收購Addax石油公司試圖緩解原油不足的瓶頸,而中石油收購新加破石油公司,試圖彌補公司在煉油、維修、石油交易方面的能力不足。而中石油之所以接近零收益承接伊拉克魯邁拉油田工程,目的顯然是意圖在最重要的中東市場布局。
戰略收購就可以不講成本收益嗎?看來似乎是這樣,這些公司有足夠的現金支撐,這些並購活動不可能不經過政府有關部門的批准,看來有關各方已經達成共識,即便是高溢價也要收購。既然中國企業收購的企業和產品價格必然上漲,既然購買債券債券得不到預期的收益,還不如提早布局,在資源市場留下活眼,以免未來中國制造受制于國際資源。
通過中國資源類企業的並購,全球資源產品形成中國溢價,只要與中國相關的資源類產品總是能夠得到超出常規的溢價,即便是產品出口到中國的資源企業都是如此。盡管如此,中國對資源類企業的收購還會繼續,就如同技術引入會一直持續一樣,直到中國外匯情況發生逆轉,中國不再是眾目所矚的那個可悲的美元持有大國。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