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港金牌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6-12-12 08:01

購屋預算花在哪?公設比眉角大解密!

日前住展雜誌統計北市新建案平均公設比拉高到34.5%,新北新建案平均公設比去年微降0.2百分點來到31.5%。賣一棟新房,等於花了至少總價1/3的錢拿去買家門外的空間,如果買總價1500萬公設比33%的25坪產品,等於花了495萬買公設,你買到的室內空間只有16.75坪,而且還可能得扣掉黑心建商拿來灌水的2~3坪雨遮,實際可用室內空間只剩下14坪!讓網友搞不懂自己存了大半輩子錢「到底是拿來買房子?還是買家門外的公設?」
想找公設30%↓新案,根本不可能的任務
雙北新案平均公設近年來幾乎都是30%起跳,對比專家說:「公設30%以下可認真考慮,30%以上要審慎考量」的建議,網友直呼:「要找公設30%以下的新案,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隨著重大火災事故的發生,台灣建築法規也愈趨嚴格,一般來說5樓的中古公寓公設約10~12%左右;2000年後所推出的預售案公設比即在20%~25%之間;直到2005年7月1日建築法規新制正式上路,嚴格要求八樓以上建物強制設置「雙安全梯」,緊急升降梯梯間也必須設置獨立出入口的排煙室,是造成公設比大幅攀升的主因。而且新房子法定保留空地比例往往較高,因此建物就須越蓋越瘦高,同時又得讓出避難緩衝空間,因此在2007年後的房子,公設比動輒30%起跳幾乎已成為「常態」。
加上近年,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人民所得的提高,新建案為了彰顯房子的身價與賣相,「噱頭」越來越多,氣派門廳、KTV視聽間、健身房、宴會廳、閱覽室等等都成為賣房子的「基本配備」,公設也因此愈拉愈高。
同時,建商又把停車格加上「停車場車道」都均攤入銷售面積計算,藉此營造單價被拉低的假象,但實際上卻有可能讓消費者買貴了,特別是沒買車位的住戶相對來說更吃虧。
公設分大小公,也分必要與非必要
一般所謂「公設比」包含大公、小公等區塊,「大公」是地下室、機電房、消防設備、走道、門廳、室內的VIP設備等等,但常被誤會是公設的中庭花園其實是法定空地,並不列入公設計算,泳池也要是室內的才算公設;而當層的樓梯間、走廊、電梯預留空間則屬「小公」的範圍。
「公設不是罪,不能跟建商為了偷利潤的虛坪劃上等號。」地產學者張金鶚表示,如果買8樓以上電梯大樓,那電梯空間跟雙安全逃生梯就是「必要公設」;大家房屋公關朗美囡則提醒,諸如宴會廳、健身房、閱覽室等多元豐富的VIP休閒公設固然很吸引人,但購屋者在選擇這類產品時,也應衡量是否真的需要這些「非必要公設」,除了可能因此吃掉更多公設比之外,若是未來管理不佳、使用率低、耗損率高,那也只是徒增購屋成本。
超低公設不表示室內使用面積一定較大
由於公設幾乎佔了三成以上的購屋預算,所以公設比已是民眾看房必問問題,但公設眉角多,專家表示除了「公設比多高?」、「公設項目有哪些?」之外,社區戶數多寡、停車位數量等,也和公設比息息相關。
不過也不是公設比低就代表實際得房率高,因為魔鬼藏在細節中,「公設比的設定是看建商良心。」房市黑心大神Sway日前就在臉書痛批,部分標榜擁有許多休閒設施又超低公設的黑心建商,其實室內空間被雨遮和其他虛坪偷很大,提醒購屋者千萬勿陷入「追求低公設,但最後發現得房率也低」的陷阱。
因此,比價時不能只看登記坪數,也要看公設比,甚至扣除車位車道,細看單戶家配圖,剃除雨遮虛坪,換算出室內實際坪數的單價來跟實價登錄比對,才是聰明的購屋方式。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