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武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2-28 07:40
東方明珠未來的生存之道
2010-02-28 工商時報 【康彰榮】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兩岸關係迅速增溫,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兩岸海空運直航、開放大陸客赴台觀光、簽署金融MOU等等,相繼實現。但在兩岸經貿交流跨出一大步之際,過去擔任兩岸中介角色的香港,處境卻十分尷尬。
身段靈活 危機化轉機
不過市場敏銳度高且身段靈活的港人,迅速將這場危機化為轉機,不僅藉由兩岸關係的改善順勢推動台港關係,從而開拓台灣市場,更從兩岸經貿加溫中,繼續強化香港在專業領域中扮演兩岸中介服務角色。如今,香港官員和學界專家普遍相信,香港與兩岸關係不僅不是零和遊戲,而且是一加一大於二的雙贏局面。
兩岸實現三通,首當其衝的是香港的兩岸運輸中轉角色。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田北俊引用官方數據指出,2009年,訪港台灣旅客從2008年的224萬減至201萬人次,其中當日離港的台灣旅客更從2008年的159萬降至140萬人次。
這個明顯的降幅,對香港旅遊業是否造成衝擊?事實不然,去年在金融風暴和台灣旅客大幅減少下,香港旅遊業仍出現0.3%的正成長。田北俊樂觀認為,多數台灣訪港旅客,都僅是短暫逗留的中轉旅客,平均每人每日僅消費200多港元,比起在港過夜旅客平均每人消費5,000多元/日,台灣旅客的顯著減少對於香港消旅市場影響非常有限。
對於香港旅遊業的展望,田北俊深具信心地表示,隨著全球景氣逐漸復甦,去年大幅流失的歐美旅客將逐漸回來,香港旅發局將針對中西節慶逐月推出活動,吸引更多遊客,估計今年香港旅遊業將可達到8~9%的成長。在台灣方面,則希望兩地將來能夠相互免簽證,如此將可吸引更台灣民眾到港旅遊。
台港關係邁大步
在經貿部分,2008年兩岸關係解凍後,香港也積極拓展台港之間的經濟往來。2009年初,具有官方背景的香港貿發局,正式在台北設立辦事處,也是香港官方首度在台設立分支機構,象徵著台港關係跨前一大步。
香港貿發局台北分公司總經理馮渤說,貿發局在台灣設立辦事處以來,扮演港台經貿往來的媒人角色,一年多來已在台灣舉行30項活動,將兩地的同業、異業連接起來。貿發局希望藉這些活動,一方面鼓勵台灣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則積極推動香港專業服務拓展台灣商機。
雙邊合作 商機更大
香港貿發局副首席經濟師邱麗珍表示,兩岸交流增溫,對於台商到香港投資是否造成影響,並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但是,台灣和香港的產業型態有明顯區隔,相較於台灣以高科技業見長,香港則以服務業為主。過去一年多來,貿發局和台灣的外貿協會也有很多合作,例如貿發局帶香港業者到台灣參加國際電腦展,也組織許多設計、廣告、物流等服務業到台灣推廣。
台灣方面,基建、房地產業者也曾組團到香港。在香港舉辦的「台灣論壇」,也是香港和台灣業者薈萃、碰面的重要場合。邱麗珍還表示,貿發局一直在考慮的,是台灣的食品業非常發達,希望與台灣食品業有進一步的合作空間,但目前仍在洽談階段。
除了貿易合作,去年香港和台灣在金融領域的合作也有重大的突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岸三地ETF相互掛牌。自去年8月起,已有3支港股的ETF在台灣掛牌,且在台灣市場的交易量相當暢旺。
兩岸增溫 香港同受惠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梁鳳儀表示,兩岸增加金融和經濟的往來只會把市場的餅做大,而香港肯定會分得一杯羹的。她坦承,兩岸直航後,兩岸民眾往來可以不經過香港,對香港而言可以算是一個損失,但若從金融領域來說,她看到香港的金融機構更願意到台灣去,覺得更有生意。
知名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認為,兩岸關係改善,從宏觀、從長期來看,對香港都是好事。他認為,投資方面,很多兩岸資金還是會經過香港,台資以前投資大陸就是經過香港,現在要資金回歸,也可以從香港回台灣。劉遵義還表示,一些陸資民企也有許多是經過香港到台灣投資的,台灣對此應該也很歡迎,因為比直接投資方式簡單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