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emy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盤後分析   發佈於 2009-02-06 16:24

2/09號傳真稿筆記

金融海嘯已持續發酵兩年了,但世界似乎不會立刻變好,最壞的情況是大家最好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因為愈來愈多的跡象都顯示,目前全球似乎正一步步在重蹈,1990年發生在日本的泡沫經濟調整覆轍。
最近一周,美國財政部以零利率發行3百億美元的美國短期債券,已創下美國歷史最低的收益率水平。但是投資者卻反應積極,可見投資人為保資金安全,連零回報都可接受。摩根士丹利預測,今年十月到明年,美國國債發行總量將倍增到15兆美元,預料國債收益率大跌的情況仍將持續。
美國國債收益大跌,聯準會發行巨額貨幣,銀行體系勢必更依賴政府的支持,情況與1990年代的日本完全一樣。因此,美國繼日本後陷入「失落十年」的風險很高,處境甚至還更危險。
因為日本還有超高的民間儲蓄,美國人則是債台高築,日本的高儲蓄率及家庭融和是支撐日本度過長期不景氣的保命丸。在泡沫經濟後,日本民間儲蓄仍高達1400兆日圓。
而且,在01年7月之前,日本失業率雖高,但都沒有突破5%,企業並未把虧損轉嫁到員工身上。有存款又有工作的日本人,對於泡沫經濟的長年調整也就習以為常了。即使是在這次金融海嘯來臨之前,日本人對奢侈品的消費仍占全球45%。
不過日本消費者用力買,並未消除日本經濟的病灶。01年後,日本零售銷售連續6年萎縮,大型零售業的業績更是出現10年衰退。
日本自1990年以來,經歷的不只是經濟的衰退,而且更令日本人怵目驚心的是「黑夜之後,未必是黎明」。
從全球經濟的調整來看,日本是在1989年反轉向下,到今年已經沉淪了將近20年了。其間,日本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美國高科技泡沫、911恐怖攻擊,與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襲擊。
換句話說,日本經濟已經是在谷底等待20年了。
相對於歐美經濟正走過高峰反轉向下,歐元強力升息,房地產大漲後發生的資產泡沫,儼然是日本1980年代泡沫經濟的翻版;而美國的次貸風暴,更是引發這次金融大海嘯的元凶。
2000年以來,令全世界驚歎的金磚四國,如今也在經濟奔馳多年後,開始進入困難調整。這些國家的股市、房地產都正從高峰反轉向下。
雖然也有人認為歐美在股市、房地產崩潰後,政府立即解決銀行呆帳的問題,並且不斷注入流動性,銀行業狀況也沒有像日本那麼離譜,美國不會陷入像日本那般長期衰退。不過,觀察目前美國的零售消費、出口及股市、房地產的調整,恐怕仍然看不出任何曙光。
而值得借鏡的是日本在失落十年的歲月調整中,日本的企業或個人都出現非常難能可貴的調整力。
例如,日本企業經過驚濤駭浪的不景氣洗禮,大多數日本企業都保留了相當豐厚的保留盈餘。日本企業獲利,除了一部分配息給股東外,多數盈餘都保留在公司;日本多數大企業保留盈餘都是資本額的幾十倍,使企業應付不景氣能力增強。相對台灣的企業,則因保留盈餘會被加課10%的稅,迫使多數企業選擇強制分配,讓台灣企業在不景氣中,倒閉關廠的消息頻傳。
二是日本企業或個人,不再盲目追逐虛幻成長。
這麼多年來,全世界的顯學就是追求成長;為了追求成長,國家必須拉高GDP。像中國追求高成長,就付出了汙染環境的代價。
而很多企業追求每年30%的成長,3年就成長1倍。不過在中小企業的階段,企業成長比較容易;等到企業規模龐大,過度追求成長,必然面臨成長極限的挑戰。一旦成長未如預期,企業將面臨痛苦成長。
日本已適應漫長零成長、或低成長的環境,但是日本企業追逐核心競爭力,到目前為止,日本汽車已雄霸天下,日本的家電品質世界第一,日本的數位相機、任天堂的Wii都打遍世界無敵手,日本提供的工具機,更是世界的佼佼者。
很多日本企業從效率大而無當的營收成長,轉向重視獲利率,讓公司獲利極大化。像成衣零售業者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最早在中國設廠,以極佳成本控管推出流行服飾,使得旗下UNIQLO品牌永保領先。
還有在90年代隔山買牛受到重傷害之後,日本人變得務實。
日本人把自家打造得乾淨舒服,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崇尚工匠精神,很多技術都是世代相傳;加上日本人職業不分貴賤,大家都在務實生活。
今年過年,我到京都一趟,赫然發現滿街都是節能省電車,這種類似當年台灣三富600的小車子滿街跑,反而是雙B的車子突然不見了。
假如要觀察世界經濟再起的跡象,歐美經濟的調整才剛開始,過去帶動全球經濟的金磚四國也反轉向下,反而是在谷底已調整了20年的日本經濟會不會再起,也許是觀察下一輪全球經濟的新里程碑。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