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s/common/avatar.png)
-
pyko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7-11-30 08:35
台灣是怎樣成為大清領土的
台灣是從什麼時候、怎樣成為清的領土的呢?
說來有趣:台灣其實是在大清朝的康熙年間、被大清國併入其領土的,其歷史過程鮮為人知,也相當曲折,請聽筆者細細道來。
在古代,大陸中原帝國其實並沒有現代國家的領土觀念,也沒有將台灣併入領土的意願或者計劃,當年的大陸中原帝國自稱“天朝”、“中土”,奉行的是一個以中原帝國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威權的“朝貢體系”。
我們有一些古籍,例如《三國志》,提到過台灣,當時叫做“夷洲”,我們從“夷洲”這個名字本身,就可以看出來:當年的中原帝國壓根就沒把台灣島當作自己的地盤來看,而是認為它是“蠻夷之地”,所以才叫它為:“夷洲”。
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夷洲”並不是指的台灣。這個也許存在爭議,但是,本文並非為了解決這個爭議,因此,暫談至此。可是有一點應該是沒有疑問的:“夷洲”即便指的是台灣島,也正好說明了三國時代大陸中原民族對台灣的看法:蠻夷之地。
台灣島最初是處於一種我們現在叫做“原生態”的狀況,島上沒有任何的政權,沒有官府,沒有警察,沒有稅務機關,也沒有軍隊,只有密密麻麻、遍布在東部山地的各個原住民部落,這些台灣原住民,一般被叫做“番人”。
是的。您沒有看錯。台灣在歷史的最初,並沒有任何的行政機構,無論唐、宋、元、明,歷朝歷代,都沒有在台灣上設置過任何一個行政機構。
說到這裡,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元朝曾經設置過一個叫做“澎湖巡檢司”的行政機構,但是,這個“澎湖巡檢司”的行政區域,只覆蓋到澎湖列島,並沒有覆蓋到台灣島本島。
明朝也沿襲了元朝“澎湖巡檢司”制度,同樣,明朝的“澎湖巡檢司”,其行政區域也只覆蓋到澎湖列島,也沒有覆蓋到台灣島本身。
在十六世紀的時候,日本人將台灣島叫做“高砂國”、“高山國”,也許是因為謠傳的緣故,日本人當時誤以為台灣上有一個“高山國”政府,於是,日本寫了一封國書,叫人帶到台灣。日本使者在台灣島上轉了一圈,一個行政機構都沒有看到,這份國書,硬是沒有送出去,日本使者只好悻悻而歸。
可見,日本方面的史料也很好地旁證了:台灣在早期,並不存在任何的行政機構。
到了十七世紀初期的時候,台灣島中部有幾個部落的原住民,例如巴布拉族、道卡斯族等,在台灣中部地區(今“台中市”附近),成立了一個叫做“大肚王國”的原始政權。
這個“大肚王國”,算是台灣上最早的政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如此,“大肚王國”仍然未能有效地治理台灣全,其行政效力,僅僅覆蓋了台灣島的中部地區、它仍然不是一個全島性的政權。
在幾乎與此同時的十七世紀初,有兩批白人殖民者來到了台灣,他們分別是:荷蘭人(東印度公司)、西班牙人。其中,荷蘭人在台灣島南落腳,而西班牙人則佔據了台灣島的北部地區。
不久,島上的荷蘭殖民者和西班牙殖民者之間爆發了戰爭,荷蘭人將西班牙人趕走了、因而控制了更多的土地、並因此建立了荷蘭人的殖民政權。
此後,荷蘭東印度公司降服了原住民政權“大肚王國”,並於1645年與“大肚王國”簽約:大肚王國願意向荷蘭殖民政權表示臣服。但是,“大肚王國”並沒有因此而消亡,而是仍然以半獨立的狀態、繼續存在於台灣中部山地。
值得提及的是:在台灣的南部山地,還存在另外一個原住民政權:“大龜文王國”。“大龜文王國”與“大肚王國”一樣,都是地方性的原住民政權,而且“大龜文王國”的規模比“大肚王國”還要小,因此我們可以將它看作是一個地方性的部落聯盟即可,在此不必深究。這個“大龜文王國”在歷史上,若隱若現,後來不了了之,不提也罷。
時光推移到公元1644年,我們知道:這一年,在大陸發生了一件大事:明朝滅亡、清朝入主中原、並建立了大清帝國。
但是,大清帝國暫時並沒有征服全中國,在南方,明朝有一個遺臣——鄭成功,始終不肯向清朝投降,並堅持抗清。
抵抗大清國至1661年,鄭成功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先打下台灣、趕跑荷蘭人、鄭家軍可以在台灣島上休養生息,作為鄭家軍“反清復明”的基地。
於是,鄭成功向盤踞在台灣上的荷蘭人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次年即1662年,荷蘭人不支,宣布投降,並狼狽退出了台灣島。
於是,鄭成功在台灣島上建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漢人政權——“明鄭王朝”。您沒有看錯,這個“明鄭王朝”,是台灣上有史以來第一個漢人政權。
值得一提的是:鄭成功在台灣島上建立“明鄭王朝”之後,島上的原住民政權“大肚王國”心懷不服,於是,“明鄭王朝”與“大肚王國”爆發了多次的武裝衝突。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漢人政權“明鄭王朝”,其實也沒能覆蓋台灣的全島,而是只覆蓋了台灣島西南部的沿海地帶。
“明鄭王朝”建國之後不久,鄭成功逝世。
時間推移到公元1683年,大清國大將施琅率大軍征台,當時統治“明鄭王朝”的,是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
施琅大軍勢如破竹。鄭克塽及其幕僚決定投降、歸順大清國。至此,“明鄭王朝”宣告滅亡。
有趣的是:大清國佔領台灣之後,康熙皇帝在“是否將台灣納入大清國行政版圖”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有的臣子說:開疆拓土,理所當然,不要白不要。也有的臣子說:台灣島孤懸海外,島上番人兇悍,難以治理,不如不要。
這個時候,攻佔台灣有功的清軍大將施琅站了出來,他對康熙皇帝進行力勸:應該將台灣島納入大清國的行政版圖。康熙皇帝權衡再三之後,接納了施琅的建議。
1684年,台灣正式納入大清國的行政版圖,並設置了有史以來第一個隸屬於大陸中央的行政機構——“台灣府”。
行文至此,請允許筆者對台灣從“原生態”開始,到遭受西方殖民者入侵,直至納入大清國版圖的這段歷史過程,做一個簡短的梳理、總結如下:
1、台灣最初處於“原生態”,島上沒有任何的行政機構,大陸中央政權將其看作“蠻夷之地”,而日本也將其視為一個遺世獨立的地區;
2、公元十七世紀初,台灣島中部的原住民部落開始結盟,並成立了一個名為“大肚王國”的非現代性質政權,這算是島上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政權”;
3、幾乎與此同時,荷蘭殖民者(東印度公司)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別來到,並分別進駐了台灣的南部和北部地區;
4、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西班牙殖民者發生武裝衝突,西班牙人被驅逐;荷蘭人在島上建立了殖民政權、並降服了“大肚王國”;
5、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擊台灣島上的荷蘭殖民者、並於次年(1662年)將荷蘭人驅逐。隨後,鄭成功建立了台灣島上第一個漢人政權——“明鄭王朝”,後又名“東寧國”;
6、公元1683年,清軍大將施琅率軍擊敗“明鄭王朝”,並於次年(1684年)將台灣島正式併入大清國的行政版圖、隨即設置正式行政機構——“台灣府”。大清國開始正式對台灣島進行治理。
再簡短些而言,台灣島上的行政機構,是依照以下的順序而演化的:
原住民大肚王國——荷蘭殖民政權——明鄭王朝——大清國。
這就是寶島台灣成為大清國領土的歷史過程。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東方白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