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奈諾 發達集團副董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6-19 08:33

期貨業5月獲利年減33%

【時報-台北電】全體專營期貨商5月稅前獲利出爐,總獲利達1.6億元,較4月的1.4億元月成長14%,但較去年同期的2.4億,年減33%,也就是說,這一年來,台灣期貨業獲利規模已大舉縮水。
台灣目前有15家專營期貨商,整體5月稅前獲利出爐為1.63億元,其中有7家站上千萬元大關,包含元大寶來期的4,612萬、永豐期的2,727萬、凱基期的2,196萬、統一期的1,034萬、元富期1,018萬、澳帝華期的1,016萬,以及群益期的1,001萬。
而整體15家期貨業者的表現相較今年4月,成長了14%,卻與去年同期相比,年減超過33%。
市場人士表示,期貨不像現貨,可以用資金量能去堆砌價格,無論指數在9,000點還是4,000點,只要當日行情沒有波動,期貨就沒有獲利的空間,台指期波動度低,散戶參與度低,只有外資在玩,近月合約近5日均量甚至瀕臨6萬口之下,大戶紛紛跑到中國大陸交易滬深300股指期貨,外資則持續地往市場自由化的香港移動。
「波動低,就吸引不了資金,沒有資金,波動度就愈低」,這樣的惡性循環讓營業員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唯有像昨日這般的結算大行情,但賺錢的又是外資而非散戶,這麼一來,原本就興趣缺缺的散戶,沒有賺到錢,不僅沒有新的資金可以再投入市場,更糟糕的情形的是,如果賠錢,就形同「戰死沙場」。
短短一年之前,專營期貨商還有17家,如今只剩15家,單月獲利規模卻瀕臨腰斬,市場人士不諱言的說,「手續費殺價競爭」也是讓原本慘不忍堵的情形,變得更腥風血雨的原因。
投資專家表示,比起殺低手續費,給予專業投資知識與全球產經背景給客戶,提供快速的下單平台讓投資人操作快狠準,才更是期貨業與投資人的雙贏之路。(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黃鳳丹/台北報導)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