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095 於 14-05-10 01:43 編輯
世界最昂貴的10幅畫
A8LoaOjgn9E?fs=1&hl=zh_TW">
一、《蒙娜麗莎》──達文西
這幅肖像花了達文西四年的時間,當他完成這幅肖像之後,不
願把它交給佐貢多(富商,蒙娜.麗莎的丈夫)或其他任何人。
當他受到法國國王的邀請時,便帶著這幅肖像離開義大利去了
法國。達文西是在法國去世的,這就是為什麼《蒙娜.麗莎》
這幅畫在法國的緣故。多少世紀來,人們一直在談論她那神秘
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確神秘:它似乎在變化。不同的觀者或在
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
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
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
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
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
角上,達文西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
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關於這幅畫有一個故事。達文西在為蒙娜.麗莎繪畫時,請了
位樂師在她旁邊彈奏,以便她能像個模特兒那樣耐心平靜地坐
著。她眼中的神情告訴我們她正在傾聽。而現在,如果我們看
她那雙美麗的手,並把它們與她的臉聯在一起,我們會覺得那
神情更誠摯。她的右手輕輕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沒有任何依
託,我們感到它正和著音樂的節奏輕輕打著拍子。當我們看著
這幅如此逼真肖像畫背後的景色,我們會為那不真實的背景吃
驚。山峰、道路、小橋、流水都在一種夢幻般、漂浮不定的氣
氛裏出現,彷彿以此證明蒙娜.麗莎的思緒沉浸在一個夢的世
界裏。
二、《最後的晚餐》──達文西
在慶祝逾越節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
慶祝逾越節的一頓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這是他們在一起吃
的最後一頓晚餐。在餐桌上,耶穌突然感到煩惱,他告訴他的
門徒,他們其中的一個將出賣他;但耶穌並沒說他就是猶大,
眾門徒也不知道誰將會出賣耶穌。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里奧納
多.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
中最著名的一幅。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
牆上的。 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
桌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
賣了他。大多數門徒在激動中一躍而起,而耶穌的形象卻是那
麼平靜。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托在背景牆的窗子裏,
通過窗子,我們看見恬靜的景色,湛藍的天空猶如一隻光輪環
繞在耶穌的頭上。在耶穌右邊的一組中,我們看到一個黑暗的
面容,他朝後倚著,仿佛從耶穌前往後退縮似的。他的肘部擱
在餐桌上,手裏抓著一隻錢袋。我們知道他就是那個叛徒,猶
大.伊斯卡里奧特。猶大手中的錢袋是他的象徵,它使我們想
起,他就是為耶穌和其他門徒保管錢財的人,錢袋裏裝著出賣
耶穌得來的三十塊銀幣的賞錢。即使他沒有拿著那只錢袋,我
們也能通過達文西的繪畫方式,辨別出這個罪惡的敵人猶大。
猶大的側面陰影旁是聖.彼得,我們也可以看見他一頭銀絲與
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輕的聖.約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
手握著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對著猶大的背後。 聖.約
翰的頭朝彼得垂在所有門徒中,他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
像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領悟了他主人的話。 耶穌左邊是小
雅各,他力圖去理解他所聽到可怕的話,他兩手攤得大大的驚
叫起來。從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們看到了聖托馬斯,疑惑不
解的湯瑪斯,他懷疑的神色經由他豎起的手指表現出來。小雅
各的另一邊,聖.菲力浦往耶穌靠去,雙手放在胸前似乎在
說:"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遠不會出賣你的。"他的臉
由於愛和忠誠而顯出苦惱的神情。圍著耶穌的這六個門徒,處
於故事發生的中心。巴薩羅繆與老雅各的身體向他們傾斜,而
他們身旁的老安德魯並沒有站起來,但他想聽聽,於是便舉起
手似乎要求安靜。
三、《向日葵》──梵古
梵古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
作品中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
特追求,遠遠走在時代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
他以環境來抓住物件,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
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
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
術著作。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
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
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
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運動感的和仿佛旋轉
不停的筆觸如此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然而,
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
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
情也噴湧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古豐富的主觀感
情中。總之,梵古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
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四、《第一步》──梵古
這作品是梵古臨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畫面是一個農村的耕
地,背面是農民的房屋。畫的右方一位農婦扶著小女兒教她學
步。左方女嬰的農民父親蹲在地上張開雙手鼓勵她向前走。
這雖然是梵古臨摹米勒的作品,但是整幅畫都顯露出梵古個人
的風格。畫面用色鮮明,多用藍,黃和綠色。這些明亮及屬於
自然界的顏色,讓人感受到活躍的生命力。他讓畫中的人和物
框上厚實的黑色線條,這明顯是受到JP藝術的影響,亦讓畫面
增加實在的感覺。另外,他亦以彎曲旋轉的筆觸繪樹、灌木和
農作物。這是他成熟畫作中常用的手法,也令這畫生氣勃然。
整幅農村景象讓人感到農民的實在,平凡但躍動又充滿親
情。
五、《創造亞當》──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的代表壁畫中的重要部分。因為他在佛羅倫斯的盛
名,當時的羅馬教皇尤裏烏斯二世邀他參加製作教皇陵墓,後
又中斷。1508年他被迫接受西斯廷禮拜堂屋頂壁畫的任務,他
當時的心情是悲憤的,不料此壁畫後來成為他生平最大傑作。
西斯廷屋頂壁畫面積達500平方米左右,是美術史上最大的壁
畫之一。米開朗基羅在大廳中央部分按建築框邊畫了連續9幅
大小不一的宗教畫,均取材於《聖經》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
水方舟的故事,這幅巨型壁畫歷時4年多才完成,由於長期仰
面艱苦作畫,他頸項僵直,書信都要置頭頂仰視。其中以《創
造亞當》最為出色,畫中亞當的形相體態健壯,氣魄宏偉,具
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的基礎上非同尋常
的理想加工,予同時代人深刻的啟示。
六、《夢》──畢卡索
1927年,47歲的畢卡索與長著一頭金髮,體態豐美的17歲少女
初次相遇,從此,這位少女便一直成為畢卡索繪畫和雕刻的模
特兒。又過17年,64歲的畢卡索給她的生日賀信中說:"對我
來說,今天是你17歲生日,雖然你已度過了兩倍的歲月。在這
個世界上,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這幅畫作於1932年,
可以說是畢卡索對精神與肉體之愛的最完美的體現。
七、《大宮女》──安格爾
安格爾在等待去羅馬留學的這段時間,曾接受過今屬比利時的
列日城的一幅訂件,為那裏畫一幅《第一執政波拿巴肖像》,
此時正值1803年,即路易十六被處死之後,拿破崙又發動
旨在推翻督政府的霧月十八日政變的重要時期。這位第一執政
官要實行全國的軍事獨裁統治,人民無不切齒痛恨。安格爾卻
應允去完成這樣一幅肖像畫。1806年,他又畫了《拿破崙
一世在皇座上》,這後一件作品已是赤裸裸地為慶賀這個軍事
獨裁者稱帝而創作的歌頌作品。安格爾不問政治,卻在這兩幅
畫上宣告了自己的立場。安格爾似乎在這幅畫上顯示了自己在
自然面前的獨立性,但由於安格爾堅定的美學信念,這裏的表
現反而給人們模棱兩可的見解與批評是在所難免的。從歷史角
度去認識,我們覺得安格爾具有探索勇氣,儘管他所畫的這個
人物是有著很大的虛構性。此畫約於1814年完成,為91
X162釐米。現藏巴黎羅浮宮。
八、《聖母子》──拉斐爾
畫中,我們看到聖母子坐在凳子上,背後是一片溫柔和景色。
這天,風和日麗,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巒融進淺藍色的天
空。
當我們把她的雙手與臉放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感到她似乎已經
忘記了嬰兒的存在,她在想著耶穌與他的未來。與他的母親
相比,小耶穌畫得比他那個年齡的男孩更自然。拉斐爾創作這
個孩子的肖像之方式,確立了耶穌在畫中的重要位置。
看聖母子的臉,我們可以發現,那柔和的輪廓、大大的眼睛、
挺拔的鼻子和小嘴,與希臘傑出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創作
的維納斯頭像極相似,這是因為,拉斐爾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
位藝術家,他一直研究古代藝術。但也有不同,拉斐爾把聖母
的臉畫得更加溫柔,他把古代女神的神態畫得更精緻、更柔
和,賦予了一件古代異教徒之藝術作品以新的基督教的含義。
拉斐爾賦予了古代美以新的生命。在他的畫中,古代藝術獲得
再生,並發展成一種新的完美形式,拉斐爾的成就,代表了文
藝復興時期繪畫的最高水準。
九、《吹笛少年》──馬奈
馬奈早年受過學院派六年教育,後又研究許多歷代大師的作
品。他的畫既有傳統繪畫堅實的造型,又有印象主義畫派明
亮、鮮豔、充滿光感的色彩,可以說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
畫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畫)很自然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
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幾乎沒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畫法,表現
人物的實在,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馬奈的才氣和自負感。此畫
明顯帶有JP浮世繪版畫的影響。
註:馬奈這一名字出典於拉丁文題銘 Manet etmanebit,意
思是:"他活著並將活下去"。
十、《打陽傘的女人》──莫內
這件作品是莫內早期的印象技法畫作。畫面正中偏右站著一位
撐陽傘的女仕,而畫面偏左較遠處的就是她兒子。這是一個晴
天的早上,兩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畫只用了簡單的藍、綠、棕等自然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
適的感覺。畫中的女仕占了畫面大部份空間,成為畫的趣味中
心。但左側的小兒子與陽傘和女仕也構成一個三角形,得到一
個平衡作用。
雖然此畫是莫內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見他已善於捕捉光影和畫
中的瞬間印象。畫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較暗的色彩,表明
是處於陽傘陰影之下。而整個陽傘、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陰
影區,與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對比(小兒子也一
樣),就如現實中看到的一樣。另外,女仕擺動的頭巾和長裙
上的縐褶也加強了畫面的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