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5-29 07:57

美重返亞洲 不含台灣?

去年歐巴馬總統正式宣告美國「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華府正從安全與經濟兩方面著手,既加強與亞太國家的軍事協防關係,尤其是像菲律賓這類與大陸有直接緊張的國家,同時又揭櫫TPP(泛太平洋夥伴貿易架構)的目標,開始與日本等國協商自由貿易協定。
大家都知道,美國此策略,主要是針對中國在亞洲的興起,希望能夠穩住亞太的盟邦,讓他們不要以為美國已經沒有意願或沒有能力,繼續成為亞洲的要角,許多亞太國家也很興奮,藉此與美國重修舊好,希望用美國來平衡日益強大的中國。
但是美國的計畫有沒有一視同仁包括台灣在內?還是因為台灣與大陸已經構築了「兩岸特殊關係」,美國把台灣畫在這個範圍之外?這個問題對身處美國與大陸之間的台灣,非常重要。
「不可能不包括台灣」,許多人堅持,他們認為台灣向來是美國運用制衡中國的籌碼,但是也有人認為,要兩隻手才拍得響巴掌,即使美國有意,但是在中國影響下的台灣,越來越趨向「芬蘭化」,不希望激怒中國,尤其是因為與美國結盟。
中國對台灣向來堅持主權要求,過去能力尚弱時如此,現在軍經能力強大後亦然,除了強調台灣是中國核心利益,至今更沒有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從歷次中國軍力報告中看出,解放軍集中所有資源,對美國軍事介入台海,增加嚇阻,更隨著解放軍現代化的加速,雙方衝突的危險越來越升高。
從美國現實主義者的算計,既然改變不了中國的意圖,而衝突的風險又這麼高,美國應該考慮撤回對台灣的安全承諾,這可以釜底抽薪,替美中兩國未來數十年關係,移去衝突引信。
這就是「棄台論」的由來,許多美國的兩岸問題專家堅稱他們圈子內沒人提過,但棄台論卻本來就是由過去關注冷戰的全球戰略學者開始談的,「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太重要了,不能任由中國專家來處理」。
這也反映在決策者身上,國務院與國安會當中,上上下下目前只有助理國務卿坎貝爾一人算是中國專家,但是與中國相關事務千千萬萬,每個人都自認了解,都想插手。
在重返亞洲之際,美國若真的棄台,莫大的反差,勢必會反映在經貿與安全兩方面,在經貿方面,美國主導的TPP最好不提台灣,也不邀請台灣加入;而安全方面,則是越來越少的軍售,象徵越來越不具體的美國安全承諾。
最近美國眾議院通過售予台灣F16C/D型戰機的決議案,能否視為美國把台灣重新納入其懷抱的跡象?其實未必;首先,國會不代表行政當局的意向,即使參議院通過,如果歐巴馬政府不同意,仍然可以否決。其次,歐巴馬不會在總統選舉前做出決定,這次與一九九二年老布希同意出售F16的時機不同,兩黨勝負差距較大,軍售的決定會在他明年連任就職後,也許由取代希拉蕊的凱瑞國務卿定奪。
從中國立場來看,美國重返亞洲的意圖在於,美國不再謀求與中國合作,不再鼓勵中國分擔領導責任,不願再給人有「G2」的印象,而是謀求美國的主導,全面加強與中國直接軍事衝突的準備,鼓勵亞太國家起來向中國「造反」。
無論是與日本加強安全合作,或是與在澳洲駐紮海軍陸戰隊,甚至與菲律賓聯合軍演一樣,都是美國想要準備與中國衝突。
有些國家積極迎合美國,有些國家三心兩意,但所有的亞太國家,此刻都面對美國與中國的影響力拉扯,其中以台灣受到的衝擊,特別巨大,當政者左右肆應,的確困難。
過去中國要阻止美國介入台海,主要從美國下手,要求不賣武器或是降低關係,但現在越來越可以直接影響台灣,經由經濟吸引力與統戰,對台灣構成很大壓力,尤其馬英九的第二任,中方期待很高,希望進一步與台灣建立政治架構。
馬英九總統的五二○演說,主要針對中國的期待,但他只肯提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政治談判也表示沒有急迫性,這讓大陸非常失望。
針對美國的期待,未來一個月是關鍵;在經貿議題上,關鍵卡在美牛,美牛沒過,TIFA磋商不能恢復,TPP就遙遙無期,馬已經下了命令,優先在立法院六月要通過,然而碰到朝野立委抵制,能不能通過,真的沒有人有把握。
接著下來將是軍售拉鋸,部分美方人士有誤解,認定台灣只靠維持與對岸的政治關係,而放棄了國防,進而傷及與美國的安全紐帶,目前政府財源短黜,要如何維持強有力國防承諾,還買不買得起這批飛機,更是馬總統的挑戰。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