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0/87/8792.jpg)
-
安哥拉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0-03-09 17:09
真好人和壞好人的差異
60385
人從小就被教育做好人、訓練做好人,長大以後,有的自信是好人,有的自許是好人,有的自命是好人,他們從少到老,從老到忘記呼吸,一直如此自信、自許或自命,從來不疑有它,但是,好人、好人,他們真是好人嗎?深究起來,可不見得。
事實上,世間所謂的好人,其實他們是壞得跌破眼鏡。好人怎麼會壞呢?會壞,舉出三點主要的,證明給你——好人看:
好人的第一壞——不敢與壞人爭。
好人的第一壞處是,他們怕壞人,因為怕,所以不敢與壞人爭。1965年,吳相湘因反對黑暗勢力辭去台大教授的時候,他說:“我這回‘退讓賢路’了!”朋友回答他說:“吳老師,你錯了,你退讓的不是賢路,而是道道地地的‘惡路’!”什麼叫“退讓惡路”?退讓惡路是好人用消極而退縮的辦法,自承鬥惡人不過,最後下台鞠躬,關門嘆氣,聽任壞蛋們昏天黑地地亂搞。最後如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所說的:“這個年頭兒,就是因為‘壞人都在台上唱戲,好人蹲在屋裡嘆氣’,”才越來越糟糕!
天下壞事的造成,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壞人做壞事;另外一個是好人容忍、坐視、甚至默許壞人做壞事。結果呢?有能力或可能有能力的好人,在有機會或可能有機會的時候,放棄了打擊壞人。阻止壞人作惡的行動。於是天下的壞事,也就一件一件地蔓延起來了。
所以,不客氣地說,壞事不全是壞人做出來的,其實好人也有份,容忍、坐視、甚至默許壞人做壞事,乃是使壞事功德圓滿的最後一道手續,好人之罪,豈能免哉?
好人的第二壞——以為“獨善其身”便是好人。
好人最大的毛病,乃在消極有餘,積極不足;嘆氣很多,悍氣太少。結果他們所能做的,充其量只是“獨善其身”而已,絕不是“普渡眾生”的好漢,但是最後,壞人並不因為好人消極嘆氣就饒了他們,壞人們還是要欺負好人,強姦好人,使他們連最起碼的“獨善其身”也善不好,連佛教中最低級的“自了漢”也做不成。最後只得與壞人委蛇,相當程度地出賣靈魂,幫著壞人“張其惡”或“扶同為惡”。這真是好人的悲哀!
好人所以“獨善其身”,其實是一種相當成份的自欺。這種自欺,原因在好人以為“獨善其身”便是好人人格的完成,其實,這一完成,還差得遠哪!
為什麼?因為好的完成,必須是向外性的,而不是向內性的,顧炎武說他不敢領教置四海窮困而不吭氣,反倒終日講道德教條;林肯說他無法認同一半是奴隸一半是自由人的長久存在,都在說明了道德上的向外性。老羅斯福打擊“財閥”,推動反托拉斯政策,堅信如果不能使個個都過得好,單獨哪個也過不好。就是這種向外性的具體實證。
以“獨善其身”自欺的好人,他們自欺到以為,“獨善其身”便是好人,其實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壞人是向外性的。好壞關係是一種此長彼消的互斥關係,自以為“獨善其身”便是好人的,就好像踩在糞坑裡面高叫自己不臭一樣,是不可能的。他們充其量只是濫好人。
好人的第三壞——以為“心存善念”便是好人。
當“獨善其身”大行其道以後,倫理學上的“動機派”便成了好人的護身符。“動機派”的走火人魔,判斷一件事,不看事的本身,反倒追蹤虛無縹緲的動機,用動機來決定一切。認為動機就是事實,一切要看你存心如何;存心好,哪怕是為了惡,也“雖惡不罰”;存心不好,即使是為了善,也“雖善不賞”,這樣不看後果,全憑究其心跡的測量術,一發而不可收拾,就會變得捨不該捨之末,逐不該逐之本,以為人在這種本上下工夫,就可得到正果。這真是胡扯!
善絕非一顆善心,便可了事。善必須實踐,必須把錢掏出來,把血輸出來,把弱小扶起,把壞蛋消除滾蛋,才叫善;反過來說,想“掏錢”、準備“輸血”、“計劃”抑強扶弱,都不叫做善。你動機好,沒用,動機是最自欺欺人的藉口,17世紀的西方哲人就看出這點,所以他們點破——“善意鋪成了到地獄之路”。這就是說,有善意而無善行,照樣下地獄,閻王老爺可不承認光說不練。
可憐的是,好人在“獨善其身”之餘,竟自欺到以為只要“心存善念”,便是行善了,就問心無愧了,其實這是不夠的。問心無愧算什麼!要問的是行動。沒有行動同步作業,空有一顆好心,只是自欺而已!
想做一個好人其實是不易的,好人,絕對不是懦弱,更不是英雄,而壞人也是有愛心和人性良善的一面,凡事所有..什麼都是相對兩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