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4-08-25 06:07

〈財經週報-綠電概念股〉太陽能產業內憂外患 市場充滿不確定性

2024/08/25 05:30  
國內太陽能產業內憂外患、上游業者壓力大。(記者張慧雯攝)
記者張慧雯/專題報導
太陽能製造廠今年上半年獲利一覽表
受到中國紅色供應鏈影響,全球太陽能產品供需失衡,連美國近兩個月來就有3家太陽能公司宣布倒閉,包括美國太陽能巨頭SunPower、太陽能光電製造商Toledo Solar、Titan Solar Power也已宣布永久性停業;而台灣太陽能製造廠也都在苦撐,多家業者自去年第四季就已經開始虧損。在中國殺價競爭下,法人認為,恐怕要等到今年第三季,太陽能產品價格才能止跌回升。
觀察旗下擁有太陽能電池、模組產線的台廠,今年首季營運大多還能維持在損平點之上。不過,隨著全球太陽能產品平均價格(ASP)持續下滑,部分業者第二季已轉為虧損。
低價搶單 模組價格回升仍有難度
業者分析,2022年因太陽能上游原物料矽料(poly)短缺,使得供應鏈價格持續上升,孰料2023年矽料產能大增、價格一落千丈,連帶使得M6矽晶片價格從2022年每片0.7美元,降至2023年0.3元美元,M6模組則是從每瓦0.48美元下降至每瓦0.36美元,到今年8月模組每瓦只剩下0.1美元上下。
研調單位Infolixnk分析,目前模組需求暫時尚未有明顯大幅回升的跡象,接受報價漲價者少,且市場上仍充斥低價搶單、低效產品、庫存商品等致使價格下探,持續打亂市場節奏,模組價格回升仍有難度。
國內業者認為,全球太陽能產品價格直直落,再加上東南亞模組進口威脅,目前生意真的不好做。不過,包括日本、美國、歐洲等客戶對於「NO CHINA」(非中國製造、含料源)詢問度相當高,甚至表態「只要確定從料源(POLY、WAFER)都非中國,就算價格貴一點也沒問題」,是未來值得持續積極開拓的市場;同時,台廠太陽能製造商也多將自製的高效能模組應用於開發漁電共生案廠,或是參與其他業者的太陽能案廠開發案,為產能積極尋求出海口。
統一投顧分析,雖然政府推動無核家園,太陽能目標在2025年達成20GW裝置容量,然2023年前僅完成12GW,預期未來2024-2025年每年新增裝置量須在3G以上。不過,受到政府重啟環評與進口模組威脅,目前國內市場不確定性仍高,太陽能產業中上游面臨內憂外患,建議還是先暫時觀望為宜。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