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編輯部2023-12-18 | 瀏覽數 5694
天氣一冷就手腳冰冷像冰棒?只要多走幾步路就汗水狂流好狼狽?每逢環境溫度變化就過敏症狀爆發,鼻子癢、起疹子?平常老是失眠,心情也憂鬱灰暗到不行?如果這是你的寫照,可要當心,你與生俱來的「體溫力」可能不夠力了!
當我們不懂得減輕身體調控體溫的負擔,再加上調節體溫的能力日漸弱化,長久下來體質不良,甚至可能增加中風、罹癌等健康風險。醫師表示,調整小小生活習慣就能扭轉局勢!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正常排汗,有助於增進體溫調節能力;適時紓解壓力,保持身心平衡狀態,更是調理體質大功臣!
體溫調節出問題,從手腳冰冷、感冒過敏、到中風得癌症都有關
「其實不論天氣或外在環境怎麼變化,體內機制都會自動調節體溫,讓體溫維持在平衡的狀態,對於血液循環、免疫系統等,都會比較好」,洛桑加參醫師說。 (編輯推薦:
體溫、掌紋看癌症風險!名中醫3秘笈排寒濕,打造不罹癌體質)
體溫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體溫太高,代表身體裡面出了一些狀況,例如體內有感染或正在發燒,可能是免疫系統正在努力排除外來的病菌。「體溫太低會影響血液循環,循環不佳和血管鈣化有關,將使得中風、心肌梗塞機會大增,循環不佳還可能影響免疫力,平時容易感冒,也可能演變成癌症」。
洛桑加參醫師也提到,「若是體溫調節能力失常,光是面臨季節性的變化,就可能過敏、手腳冰冷,或是腰痠背痛、膝蓋不舒服、腸胃道不適、月經失調等」。
違背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可能使體溫調節能力失常
「坐著太久,睡眠不好,壓力大,缺乏規律運動,缺乏喝水,或是都喝冰水,長時間待在有空調的室內,缺乏跟大自然接觸,這些都會影響到現代人的體溫調節能力」。洛桑加參醫師指出,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有自體調節及自癒的能力,但是因為現代人普遍生活型態不健康,再加上經常仰賴外部的冷氣空調等來幫助調節體溫,這些違背自然的生活方式,都會使得我們原有的自體調節及自癒能力逐漸失靈。
「身體的自我體調節能力失常,可能會出現發炎反應、血管鈣化、免疫失調等狀況,導致許多文明病。疾病不是一天就能造成的,這些都是日積月累造成的結果」。
改善體溫調節力3大處方:走路、喝水、走出戶外「接地氣」
「首先一定要動起來!多排汗、多喝水,有進有出最健康!」如果自認體溫調節能力不好,洛桑加參醫師建議一定要多運動,「而且要接觸大自然,我們的身體跟大自然接觸,是一種非常好的調節體溫的方法,平常可以快走、爬山等,去公園也可以,曬太陽、出個汗,都可以幫助排毒、促進血液循環」。很多人不想運動,就會推說太忙、沒時間運動,洛桑加參醫師認為「一定要想辦法,不能找藉口」,他以自己為例,因為平時每天都很忙碌,他每天都會抓緊時間走路上班、走路下班,就能在原本的行程中維持一定的運動量。
除了運動之外,水分也一定要喝夠,「體溫要能夠正常調節,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良好的血液循環就是調節體溫的最好方法,血液循環要好,血液當然不能太濃稠,也因為血液有70%都是水分,喝夠水很重要,對代謝、免疫系統也有好處」。洛桑加參醫師提到,他自己每天都會喝3千毫升的水,而且喝的一定是溫水,不是冰水也不是含糖飲料;他通常會從早上起床後就開始慢慢地喝水,一次會喝250~500毫升,小口小口喝水,而不是偶爾想到才大口猛灌。
冬天溫度較低,「運動流汗時若沒有馬上把汗水擦乾,身體處於又冷、又熱、又濕的狀態,就可能影響局部的循環變差,或是使得免疫力變差、容易感冒」。夏天一直仰賴冷氣,也可能會讓體溫調節能力變差,「但是不開冷氣的話,更要注重通風才不會中暑,也可以在戶外陰涼處活動,運動也一種很好的散熱方法」。
最後,當我們為了生活瑣事而心煩意亂,就容易失去熱情、只想躺平。洛桑加參醫師在《不生氣的藏傳養生術》提到,最快速的淨化身心特效藥,就是回歸大自然!走路時除了走出戶外,還可以「接地氣」,也就是打赤腳,走在土地上、草地上、沙灘上,接觸大自然,將身體累積的靜電傳導出去,能發揮幫助睡眠的效果。
此為《早安健康》12月號《體溫力》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